为深化教学实践改革,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与综合素质,4月17日-4月29日,思哲辩论队在羲和书院一站式中心的思辨空间成功举办第二十七届“春华杯”辩论赛初赛。活动以“教学+辩论”的创新形式展开,吸引百余名学生参与观摩,现场唇枪舌剑与思维碰撞精彩纷呈,成为一堂别开生面的“实践思政课”。
赛场激辩:教学热点议题引发深度思考
本次辩论赛初赛多只队伍分别围绕“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会/不会导致人类社交能力的退化”和“沟通的关键是真诚/技巧”两个辩题展开。六场初赛的正反双方辩手通过立论、攻辩、自由辩论等环节,紧扣教学中的重难点,结合社会案例与个人准备展开交锋。
首场初赛,辩手们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社交能力的影响。辩手指出,数字化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交空间和更多元的社交方式,让人们可以跨越地域限制,结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拓宽社交圈子。然而,也有辩手提出,过度依赖数字化社交可能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弱化,碎片化的交流方式也可能影响深度沟通和倾听能力。这一观点引发了观众对数字化时代社交模式的深刻思考。
后续几场比赛,在沟通方面,辩手们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强调,真诚是沟通的基石,能够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和理解,让对方感受到尊重和关心,从而更容易接受观点和建议。而另一方则认为,技巧在沟通中同样重要,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沟通场景时,技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想法、理解需求,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双方的精彩论述让观众对沟通的内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实践育人:辩论赛成“行走的课堂”
比赛现场气氛热烈,辩手们个个精神抖擞,展现出应有的辩论水平,用丰富的论据和严密的逻辑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观众们也被这场精彩绝伦的辩论赛深深吸引,不时为辩手们的精彩表现报以热烈的掌声。评委们则认真聆听,仔细记录,从辩手们的论证、逻辑、表达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判,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
活动现场设置“观众互动”“导师答疑”环节,不少学生化身“课堂提问者”。“如何利用技术却不被技术局限”,“如何掌握沟通技巧”……面对这些问题,辩手与评委从多维度解答,将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互动。活动结束后,许多学生表示,这种“沉浸式”学习模式比传统课堂更鲜活,既锻炼了表达胆量,也深化了对沟通的理解。
院方声音:打造“第二课堂”新范式
据活动指导老师《写作与沟通》课程负责人李竞云老师介绍,本次辩论赛是课程“实践+”改革的探索,未来会将辩论、主题展示、情景剧等多种形式融入教学实践,构建“课内夯基础、课外强能力”的育人生态。“我们希望在一站式社区建设框架下,学生社团围绕课程教学核心内容,系统开展具有学术延伸性、知识应用导向性的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内化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李竞云说道。
当辩论遇上教学实践,理性思辨与人文温度交织,为校园注入青春活力。这场“无围墙”的课堂证明:教育不止于书本,思维碰撞的火花更能照亮求知之路。期待更多这样的创新尝试,让青年学子在思辨中成长,在实践中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