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和书院
|收藏|设为首页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追寻历史文化体验队赴浚县寻找手工艺人
作者:刘林时间:2016-07-11浏览次数: 65

7月11日上午,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赴浚县追寻历史文化体验队的同学们来到了泥塑的制作基地,接待队员们的是“鬼才”泥猴张的徒弟张社香老师。通过张老师的叙述,同学们对泥猴张老师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泥猴张原名张希和,因擅长捏泥猴而声名远扬,早在1983年,泥猴张就带着他的作品远渡重洋到美国展出。在这里,同学们见到了许多泥猴张的作品:猴山,猴子骑马等等,近30厘米高的作品全部是通过手工制作而成的,给了同学们相当大的震撼。张社香老师说:“现在泥咕咕的制作很多都是通过模板机制而成的,但他们的制作依旧保持在手工层次,这样的作品才更活灵活现,而且作品上的指纹也清晰可见。”

听了张老师的介绍之后,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想见识一下这些泥猴是怎么变出来的。于是,张老师搬来一块泥开始为大家展示泥猴和泥咕咕的制作过程。张老师说他们用的泥都是通过45年发酵的,这样的泥没有杂质,在晾晒和烧制的时候不容易裂开,泥咕咕的产地主要集中在杨玘屯,不仅仅因为这里是泥咕咕的发源地,更重要的就是材料的问题,泥咕咕所需要的泥是黄河下面1米深的泥(浚县曾是黄河故道)。

张老师现场为队员们展示了泥猴的制作过程,他展示的工具完全都是自制的,例如笔管、筷子等一些简陋的工具,很难想象精美的艺术品晶石是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捏铸而成的。短短2分钟,一个栩栩如生的泥猴就展示在我们面前。张老师说她一般会和泥猴张老师一起展出,一个泥塑后面刻上泥猴张三个字,就是要出省和出国的,泥猴张的手艺闻名远扬,在美术书上的作品是和齐白石大师并列的。

在张老师及其丈夫的帮助下,队员们开始体会泥塑的制作过程,大家先从简单的开始做起,然后逐渐深入,每个人都是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大家也做出了自己的泥塑作品,虽然很粗糙,但仍然觉得很惊喜。要想让泥塑有响声,插眼的角度很重要。只有把握好角度,才能发出“咕咕”的响声。同学们反复尝试,最后都让手中的泥咕咕发出响声。

最后,张老师表达了对泥咕咕传承的担忧,泥咕咕也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失传现象。虽然自己的儿子也跟自己学习制作,但更多的时间用在自己的学业上。现在制作泥咕咕的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人,青少年很少有人学习这门手艺。

泥塑毕竟是浚县传承千年的手工艺,也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该在我们手中失传。我们应该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让这些传统工艺流失于中国文化。

新闻动态
Xihe Academy